微生物与感染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感染课堂|这些感染性病原体是1类致癌物 专家教

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,而致癌物是引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,会增加患癌风险并最终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的物质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致癌物分为1~4类,其中1类为确定致癌物(共120种),即有充分证据证实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。1类致癌物中感染性病原体和微生物代谢物共12种,包括7种病毒、3种寄生虫、1种细菌、以及1种微生物代谢产物。那么,这12种致癌物分别是什么?分别导致什么疾病?在日常生活中,应该如何预防?下面,就一起来看看。

埃及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非洲、南欧和中东,感染者尿、粪中虫卵污染水源,接触疫水后而传播。埃及血吸虫寄生在膀胱与盆腔静脉丛,致使泌尿生殖器官病变,可并发尿路阻塞、肾盂积水,继发细菌感染,也可诱发膀胱癌变。预防埃及血吸虫感染最重要的是做好粪管、尿管、水管和个人防护。

肝炎病毒是一类导致病毒性肝炎的病毒,包括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五种病毒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,我们通常说的“肝癌三部曲”就是“肝炎—肝硬化—肝癌”。肝癌患者中有90%以上感染过肝炎病毒,因此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“头号杀手”。

麝后睾吸虫也称东南亚肝吸虫,与华支睾吸虫相似,主要通过食用含有囊蚴的生鱼而感染,寄生在肝胆管内,诱发胆管癌和肝癌。

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即艾滋病病毒(HIV-1型),虽然HIV感染不会直接导致癌症,但它会破坏免疫系统,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,进而促进其他致癌病毒引起癌症,HIV相关癌症包括卡波氏肉瘤、非霍奇金和霍奇金淋巴瘤、宫颈癌等。艾滋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、性传播和母婴传播,要想远离艾滋病就要从根本上切断传播途径,远离毒品、杜绝吸毒,洁身自爱。

乙肝和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传播,那么乙(丙)肝的预防措施有哪些?首先,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主要、有效的措施,但目前尚无丙肝疫苗;其次,避免不必要的穿刺,杜绝静脉吸毒,献血输血时要去正规的场所;日常生活中和乙(丙)肝患者接触时要避免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容易导致皮肤损伤的用具。而对于已感染乙(丙)肝病毒的患者,最重要就是抗病毒治疗,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缓病情的进展,从而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。

总而言之,与感染性病原体有关的癌症,我们都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避免感染来进行预防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不是接触致癌物之后就一定会引发癌症,而是这些物质是致癌的高危物质,有证据证明长期接触会增加患癌风险。其实,大多数致癌物与癌症的关系都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,即需经过长时间积累,量变(致癌物)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引发质变(癌变)。所以,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减少这些物质的接触机会,从而降低患癌风险。

华支睾吸虫又名肝吸虫(也称中国肝吸虫),主要通过食用未加工成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感染。肝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脏的胆管内大量繁殖,不仅可引起肝脏和胆管炎症、病变,还可引起胆管癌和肝癌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,不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、虾,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,注意生、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。

爱泼斯坦-巴尔病毒(EBV)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(HHV-4),是一种通过唾液传播的疱疹病毒,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。已有研究表明,EBV感染会增加伯基特淋巴瘤、某些类型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、鼻咽癌以及胃癌的风险。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,EBV通过亲密接触传播,主要是唾液传播,也可以通过血液和精液传播。对于EBV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接触传播,婴幼儿喂养时应避免口对口喂食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
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(HTLV-1),是致人类白血病的逆转录病毒,可以导致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/淋巴瘤、皮肤T细胞淋巴瘤、HTLV-Ⅰ相关性脊髓病,此外还与某些关节炎,淋巴结炎有关。研究数据显示,感染HTLV-1后,男性和女性发生白血病/淋巴瘤的几率分别为6.6%和2.1%。其传播途径与HIV相似,可以通过输血、性接触、胎盘和哺乳等途径传播,在我国该病毒整体流行水平较低。